追溯“石”光4万年!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时间 • 2025-11-21 04:16:01
石器
考古
遗址

4月12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举行。今天中午,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评选结果,其中,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发掘的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入选。

↑遗址航拍照片

资料显示,贵州贵安招果洞遗址文化堆积,从距今4万年延续至2000年前,跨越了整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是距今时间最为久远的遗址。

该遗址位于贵州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招果组,2016年至2020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经过5年,累计工作时长800多天的考古挖掘,该遗址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发现51处用火遗迹、2座墓葬,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以及和人类活动有关的动植物遗存。

其中,在该遗址发现的一万多年前的磨制石器,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通体磨光石器之一。该遗址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用火遗存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之一。另外,该遗址发现的一万多年前的墓葬和随葬品,也是中国南方最早的墓葬遗存和随葬行为之一。

此外,招果洞遗址也是中国目前出土磨制骨角器最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在云贵高原乃至全国,都极为少见。为研究西南地区早期人类居住活动、进一步复原史前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一期早段磨制骨器

同时,招果洞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整合了包括洞穴沉积学、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体质人类学、古环境学、石器分析、年代学等学科,考古科研院所与高校强强联合,是区域考古协作和多学科团队攻关的优秀案例。

“十大考古办公室”点评:“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反映了洞穴遗址以其地层堆积延续时间长、比较完好地保留远古人类栖居遗迹的特点。”而遗址是黔中地区人类活动的最早证据,对于建立黔中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具有重要意义,对全面了解低纬高原喀斯特山区的人类特定适应性生存策略,以及研究中国南方低纬高原山区古人类对气候剧变的适应策略,也有开创性意义。

↑招果洞发掘现场

2020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浙江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河南淮阳时庄遗址、河南伊川徐阳墓地、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吉林图们磨盘村山城遗址

红星新闻记者彭亮

编辑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