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跟随公园城市建设的脚步,重新遇见家乡
三年前的十月,我开始了记者职业生涯,当时还不知道有记者节。入行后的第一个春节前夕,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我的记者生涯,与我的家乡成都,与公园城市这四个字,紧密相连。
当一名记者于我而言,是一段全新的冒险;而“公园城市”对于成都而言,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这样一条没有脚印可循的路,会给成都带来怎样的变化,令人期待。初入行的我,足迹遍及成都的大街小巷、建筑工地,一边提高着采访写作水平,一边学习着前辈的经验,带着好奇的眼光,观察着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行动。
从水务局到城管委,从两拆一增到城市环境提升……三年多时光倏忽而过,记者生涯的每一步,都见证着家乡带给我的惊喜。如今,“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了成都的新目标。令人感同身受、仿佛画面一般的细节描述,是一篇好的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城、人”到“人、城、产”,在参与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报道的过程中,我发现一座城市的发展建设,离不开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公园城市建设,最终要惠及生活在其中的人本身。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底,成都在中心城区启动的拆违建、拆围墙、增加开敞空间的“两拆一增”行动。
▲2020年10月21日成都市,傍晚的廊桥和香格里拉酒店夜景。图据极美成都
《上百岁的人民公园又变美了:拆了一道围墙,多了好多景色》《没有围墙的东湖公园:不入园,照样赏美景》《小绿地的大容量:把公园装进城市“口袋”里》《锦江宾馆“开墙迎客”了》《美了美了!成都拆墙十万米能绕二环三圈半》《更美成都拥抱大运!猛追湾游泳池对面新增7000平米绿地》《成都这些单位“开墙办事”了》……“逛街”“逛公园”是我的日常工作。
名为“拆”,实为“立”。从人民公园、锦江宾馆这样的地标性建筑,到居民小区所在背街小巷,公园和城市不再有明显的界限。把整个城市营造成一个公园,城市就在公园里,城市就是个大公园,这正是成都正在进行的实践。
▲成都杜甫草堂图据极美成都
在采访的过程中,曾有市民表示,饭后散步,离家不远就有绿道可去;工作累了,走到窗边就能寻到一抹绿,就是公园城市了。公园城市很大也很小,装得下整个城市的未来,也能安抚忙碌了一天疲惫的身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需要多久?一座城市的目标达成需要多久?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就我而言,无论结果如何,我很享受过程。三年记者生涯,我见证我的家乡向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一路前行,看到身边河更清了,天更蓝了,作为时代的记录者,我何其有幸。而抛开记者的身份,作为一个普通的居民,大街小巷的点滴变化,也让我对这座城市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红星新闻记者林聪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