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儿童读物“丑”闻风波,教育学者:原则问题需更正 审美问题需良性引导

时间 • 2025-11-18 01:24:50
设计
儿童
教材

↑街访家长小孩正在看人教版教材插画

红星新闻记者陈卿媛实习生杨芸张洁李毅达

实习编辑朱洁英

近日,人教版数学教材插画引发持续热议。很多网友认为,教材里的插画人物形象歪嘴、斜视、眼神奇怪,审美不行。但是教材插图的设计者和艺术总顾问实际却是书籍装帧设计界的名人,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在当年是一种教材风格的创新。

曾被称出版业标杆的作品,为何如今引发巨大争议?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四川创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纪大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原则性错误必须要改正,孩童绘本可以有创新但不能搞怪,还是要符合最广泛的审美区间。

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南方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人教版这些图片不必过度解读,但可以看到,这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大家认为没有展现出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更重要的是发现了更多儿童读物中粗制滥造的问题,“以讨论人教版教材的机会来分析其他儿童读物,让公众认识到儿童出版物中关于美的教育,是非常不错的纠错机会。此次教材插画事件,也有利于让有关部门进一步反思教材和童书中存在的问题。”

街访家长学生:

大部分觉得画风诡异

也有人认为挺好的、“不枯燥”

红星新闻拿着受争议的人教版教材,到街头采访了十余位儿童和家长。大部分人任意翻看教材中的插图后表示,“脑门太大了”,感觉里面的小孩看起来有点诡异。

有家长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有一次给孩子买一本绘本时,发现绘本中的词过于成年化,不太适合孩子。她认为一些绘本、出版物粗制滥造,使孩子变得早熟。

也有的家长和孩子在任意翻看教材后表示,插图挺好看的,没有那么枯燥。

↑图为街访中学生正在看教材

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浙江省某小学数学李老师称,在平时教书时,她并未刻意关注教材中的插画,“顶多发现插画人物的眼神有些呆滞”。在插图事件发酵前,她并未得到班级学生和家长关于教材插图的反馈。

湖南省某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师王老师(化名)告诉记者,在最初看到新闻时,他感到有些意外。“平时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很少关注插画。”人教版教材插画事件引起关注后,王老师专门去翻看了教材的插画,发现“有些明明插画内容是一起做游戏讨论之类,但看起来让人感觉毫无朝气,甚至表情神态有些‘诡异’”。

↑图为教材插画

王老师认为,插画在课堂上不仅表现在教材里,也会部分呈现在多媒体课件上,“数学教材里的人物插画对学生来说也会有着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低年级的学生可能存在误导作用,希望能有更为清新健康的插画出现在教材里”。

教材设计者:

曾称为人教版教材倾注了多年心血

打破了以往教科书设计的死板无趣

备受争议的教材插图的设计者和艺术总顾问,实际却是书籍装帧设计界的名人。

据澎湃新闻报道,吴勇初入出版社时,当时学校的设计理念与出版社的现实工作方式有很大区别,在理念与实践的转换过程中,书籍设计界泰斗吕敬人给予了年轻甚至有点离经叛道的吴勇很多指导和支持。

1996年,国内出版业正处于兴盛期,但当时的书籍设计师能为书籍做的,至多不过是画一个封面。

吴勇与吕敬人等人在举办书籍设计四人展时,首次提出“书籍设计”概念,阐述其与“装帧设计”的差异,寄希于人们能够对造书形态、信息与工学有足够认知。由此,引发全国出版行业的震动。

同年,吴勇协同吕敬人出版了《书籍设计四人说》,自此更多地被大家所熟悉,这本书在当时算是一个独创,将书籍装帧作品、谈论文章、特种纸张、书籍装帧常识等统一起来,作为一本别具一格的书出版,在业内起到了很大的反响,促使人们的观念开始转变,此时人们才意识到,书籍设计师设计的是整本书,而不仅仅是封面。

人教社官方网站信息显示,吕敬人受聘担任人教版第11套教科书的艺术设计总顾问,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已经为人教版教材的整体设计倾注了多年心血。

人教社在编制第十一套中小学教材时,决定花大力气改变传统的教材装帧设计和插图绘制风格。他们邀请了吕敬人等一大批国内著名设计师、插图专家为教科书“量身打造”整体设计和插图创作。

为保证整体设计的品质,每一册教科书都设有专职美术编辑负责。专业化设计方面的巨大投入使这套教科书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悦读疏朗,版面清新淡雅,版式设计时尚现代,插图精美生动,图文配合默契。

2013年,该套教科书在第八届全国书籍设计展览暨国际书籍设计论坛中入选“最佳作品”,不仅成为新中国装帧出版史上首次荣获书籍设计艺术奖项的教科书,而且还打破了中小学教科书与装帧设计评奖始终无缘的记录。

本届组委会秘书长、中国版协装帧艺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吕敬人评价《第十一套义务教育教科书》:打破了以往教科书设计的死板无趣,让孩子们更能体会到阅读之美。

教育学者观点:

原则问题需更正

审美问题要多征求家长孩子的意见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四川创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纪大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孩童绘本可以有创新但不能搞怪,还是要符合最广泛的审美区间,而“网友反映的问题中有些是原则性错误,必须要改正。”

纪大海表示,人教版数学教材整体画风受到广泛诟病,网友认为人物呆板、病态,不符合大众审美,但上升到设计者的动机问题值得商榷。至于网友普遍质疑插画中涉嫌性暗示、部分人物的裤子位置“褶皱”让人联想,纪大海认为这是教材插画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可能大部分小孩子并不会对这些褶皱产生联想,但爱子心切的家长们和社会人士,可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会担忧。教材工作者们脑子里应该多一根弦,把可能产生误解的地方消灭掉。”

↑图为人教版教材插画

“孩子的绘本、教材插画,总体要求积极向上、明亮悦目。”纪大海称,“通过这件事,相关经办本部门应该意识到,新推出系列插画时,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征求孩子们、家长们和老师们的意见。对于教材之外的儿童绘本,有问题的整改,有违法情节的严惩,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

“人教版这些图片不必过度解读,但可以看到,这已经形成了社会共识,”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南方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大家认为没有展现出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未来应该怎么样去避免这样的事件再发生。

南方说,审美是比较难统一的问题,一个人觉得好看,另一个人觉得难看的情况也不少见。整体上,我认为在对人教社教材图片的评价当中,教材的插图没有展现出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一点是十分公允的,未来在教材的编写当中应该更加注意,同时人教社对于儿童保护和性别观念也缺乏敏感性。

另外,从大众评价中延伸出一个问题,就是对于残疾儿童、患病儿童的歧视问题。网友评价,插图里的孩子和唐氏综合征患儿的面部表情一样,眉间距和眼间距都很宽。但是,“丑”不应该等同于残疾儿童表现出来的一些外部特点。这反映出来的歧视问题,需要重视,也需要去改变。

除了人教版的教材,一些其他的儿童教材或绘本里也出现了可能不太适合儿童观看的图片,对此,南方表示,类似人教版教材插图的争议,其实并不是最近才出现。在正式出版物、商业图册、甚至一些服装、儿童使用的产品,也都曾出现过非常不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图像出现,这类事件是一直存在的。

人教社教材的舆情事件,不应该把事件的重点导向对图片的过度解读,而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儿童教育和保护意识的提升上。这次事件发酵,其实是一个机会,便是教育公众更多地认识到,对于儿童读物和儿童教材里面的审美、敏感性的良性引导。真正让教材编写,或是其他出版物行业,广大父母意识到,美的教育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教材的插图,出版物的插图,其实是引导孩子的非常重要的渠道。

南方认为,儿童教材、儿童读物的图片绘制和编写,应有儿童视角。一些儿童读物,用黑字配蓝天、红花、绿草的形式,把孩子矮化,这非常成人视角。其实并不一定正确,应该从儿童学习的角度和儿童对于事物接受的角度考虑,去进行图片的绘制和编写。

她表示,儿童读物的出版应有底线和原则。首先不能有错误,示例图片的信息应该准确真实,并且儿童保护的敏感性方面要有底线。儿童保护的敏感性一方面是注重性别意识。

比如网上曝出的男孩女孩玩游戏的插图里出现,小男孩从后边抱住了小女生疑似袭胸,还有男孩拉着一个小女孩的裙子这些行为。创作者确实没有考虑到,受众是对性别初有概念的小学生群体,缺乏对儿童性别意识的敏感度。另外,教材里一些潜移默化的性别观念,其实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绘本《出汗啦》的插画,图中男孩吸女生手臂上的汗。

另一方面是性骚扰的底线。绘本《出汗啦》里,那张男孩吸女生手臂的图,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性骚扰图片。性骚扰的图片出现在儿童绘本里,是非常不恰当的,这会让很多小女孩认为,被男孩子这样触摸是被允许的。她认为这种内容的出现,触犯了底线,绝对不能容忍。

儿童读物在儿童教育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南方说,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出发,童话故事绘本等儿童读物,对于孩子形成价值观、认知“美”、逐步走进这个未知的世界,发挥着启蒙的作用。绘本所营造的精神世界,可以充实孩子的内心。无论他们是主动地阅读绘本,还是让家长讲绘本,绘本内容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发生的。

同理,如果绘本中出现了一些信息,或价值观的错误,那么这样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因此,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它是整个社会都应该重视的内容。为人父母,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

她认为,此类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这是一件需要长期关注的事情。在与儿童相关的信息传播方面,我们的社会需要建立共识和规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打击背后的黑色产业。“以讨论人教版教材的机会来分析其他儿童读物,让公众认识到儿童出版物中关于美的教育,是非常不错的纠错机会。此次教材插画事件,也有利于让有关部门进一步反思教材和童书中存在的问题。”

—END—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