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万年谈“动态清零”政策成本和收益: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生命无法用货币衡量

时间 • 2025-11-12 06:01:35
医院
成本
定点
动态
收益

4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谈到“动态清零”政策的成本和收益时表示,在计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本和收益的时候,首先应该明确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短期和长期的关系,要从长远的、综合的、整体的、系统的观点来看它的成本和收益。在评价抗疫的成本和收益时,不仅仅是经济或者是货币的成本和收益。因为生命是无价的,生命也是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的。所以,在做分析的时候,应该是一个系统的观点,要算大账、总体账、动态算账,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

梁万年说,理论上,抗疫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肯定是要付出成本的,这种成本就包括直接的成本,比如疫苗接种、方舱建设、核酸检测,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是直接成本。同时,也会引发一些间接成本,比如抗疫会限制局部地区的一部分人的流动性,由于这种流动性限制,可能会造成一些经济上的影响,这是间接成本。还有一个成本是无形的成本,比如隔离人员,特别是在封控区或者管控区的人员,在家隔离会产生焦虑不安等心理上的一些问题,都可以称之为无形成本。

他表示,在算抗疫策略和措施收益时,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包括直接收益、间接收益,甚至是无形收益。我国抗疫以来所采取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有效避免了疫情大规模的流行和暴发,保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实际上在期望寿命的折损方面,中国有效避免了人均期望寿命折损,维护了最广大地区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

梁万年说,我国2020年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了8.1%,两年平均增长5.1%,整个经济增速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2022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这种态势已经证明,“动态清零”符合中国国情,较好地平衡了疫情的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梁万年说,由于疫情不确定性等方面的原因,中国所采取的“动态清零”总方针和一系列抗疫举措,相当于为中国14亿人民购买了一份应对疫情变化、病毒变异传播等不确定因素的保险,购买保险的成本是牺牲一小部分人的消费,目的是为了整体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动态清零”还促进了数字经济发展,比如利用远程医疗、大数据技术等,促进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力保障了民生,更保护了脆弱人群。同时,通过联防联控,通过社区治理能力提升,也促进了公共服务部门间、政府和社会间、上级政府到基层社区治理部门间的有效衔接和联动,这些也都可称之为是实施“动态清零”所产生的间接乃至无形收益。

梁万年强调,医疗救治一直是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一环,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尤其是自新冠肺炎病毒株奥密克戎流行以来,主要做了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设置管理。指导各地将综合能力强、救治水平高、感染防控技术好的医院作为定点医院,集中收治患者,同时提出了明确不同人口数量城市定点医院的床位要求,比如,原则上每个地市级以上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100-500万的大城市的定点医院床位总数应不小于500张,500万-1000万的特大城市定点医院床位总数要不少于1000张,10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定点医院床位总数要不少于1500张。其中,重症救治床位不少于定点床位总数的10%。另外,要求各地设置一定数量的后备定点医院,确保有需要的时候24小时内就能腾空并投入使用。

二是加强方舱医院设置管理。实行病例分级治疗建设和改造一批方舱医院,确保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在两天内投入使用,保障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截至4月25日,全国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方舱医院近400家,床位总数约56万余张。此外,对方舱医院的医护比、床医比都有明确要求。

三是切实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指导各地及时将符合标准的新冠肺炎患者转送方舱和定点医院,最大限度提高床位使用率,同时也要求各地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正常医疗服务。

梁万年还透露,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强化ICU救治建设,配置相应的救治设施设备,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及时修订完善诊疗规范,广泛使用中医药,加强应急救治预案、培训演练,加强应急医疗救治物资储备等。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向财霞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