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川剧院新编川剧《医·生》:聚青春力量 向抗疫天使致敬
12月31日上午,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创排出品的新编川剧《医·生》的主创们齐聚一堂,用“云上”发布会的形式,提前向观众们揭秘这出新戏的亮点。这部向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白衣战士致敬的川剧作品,将于1月9日、10日在成都新声剧场与广大观众和戏迷朋友见面,送上新年祝福。
剧目监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超介绍,这部剧2020年3月开始进入前期酝酿创作,经过近10个月的创排,在创排过程中,该剧一直得到成都市文广旅局的关注和支持,并获得了成都市市级文艺创作扶持专项资金资助。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这台戏的主创及演员团队的平均年龄约26岁,可谓是一支“青春团队”。
在该剧出品人、成都市川剧研究院行政负责人陈巧茹看来,一台新作品的推出,一定要有新意,而在新年这个特别的时间节点上,更要有其别于以往作品的独特表达。陈巧茹认为,剧院不仅要恢复传统戏,要做红色题材戏,也要关注现实题材,用川剧艺术反应生活,回应时代,所以,剧院十分信任、支持《医·生》的创演队伍,并全力保证该剧的排演。
川剧《医·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疫情肆虐之下,医生同护士一同抗疫在最前线。在抢救又一个垂危病患时,医生因体力透支倒下。恍惚间,鬼魅幽灵来到他身边,并号称自己掌管着生死。一场关于爱情、亲情、医者与生命的探讨就在这白衣天使与地狱魔鬼的交集中展开。究竟谁更胜一筹?究竟无常是否带走了生命?究竟医生能否力挽狂澜?一切尽在医与生之间……全剧以一位抗疫一线医生的视角,以寓言式的故事探讨“医”与“生”之间的辩证关系。
编剧潘乃奇介绍,在创排过程中,面对国内每个省市都有同类题材的抗疫作品,最大的难度是用推陈出新的方式去讲述故事。于是团队就确定了“探索气质”的整体风格:以点带面,用小切口进入医生的心灵视界,以小人物书写时代精神,用意识流为结构方式实现创作目标。近年来,潘乃奇有意将自己川剧作品的命名都归结在“sheng”这个音上,从《琵琶声声》、《武·生》到《医·生》,都是现实题材,都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相关。
该剧总导演伍埕告诉记者:“我们大胆地在本剧中运用了很多超现实主义、后现代和现代派的元素,但一切元素的运用都围绕剧本内核展开,也在此向在这场抗疫战争中默默付出的各行各业的英雄们致敬!我们整个团队一定给大家奉献一台好看的、不一样的川剧。”
新编川剧《医·生》在推出剧目的同时,也同步推出了一首新创戏歌《莫负平生年》,由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王超演唱。王超表示,这首歌充满着发积极向上的蓬勃力量,正如歌词中所提及“生在天地间,莫负平生年”,他也希望借着这首歌给观众们鼓劲: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弥足珍贵,要珍惜、热爱生命中的每一天。歌与剧主题契合,审美统一,既可在剧中唱响,又可单独欣赏。
红星新闻记者任宏伟图据受访者
编辑乔雪阳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