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守门员”有了数字利器,成都上线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大数据综合业务平台
如何扎紧政府的“钱袋子”,把有限的财政预算用到关键项目上?建设项目争相“上马”,如何评判该不该、值不值?怎样把好项目投资控制关,用对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
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获悉,被称为政府投资“守门员”的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近日上线运行项目评审大数据综合业务平台。作为强化《政府投资条例》刚性约束,推进工程造价改革的有力举措,该数字平台将成为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重要阀门,有力支撑市评审中心围绕重大项目决策和投资行政审批,更好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破解评审痛点
工程造价有了合理的参考体系
点开平台系统上的某绿道项目,项目名称、建设规模、工程属性等信息一览无余。在市评审中心的综合业务平台里,伴随着操作人员鼠标的移动,绿道道路、景观绿化、配套用房面积指标等单项工程的造价数据清晰地显示出来,投资概算的指标范围和均值也就成为评审类似项目时的重要参考。
这样的数据呈现,通过挖掘利用10余年来全市政府投资项目的典型案例数据,目前已涵盖轨道交通、市政、绿道、信息化等主要建设领域,实现造价指标、质量控制、决策咨询、材料价格、统计分析等多项查询比对功能。“日积月累的海量数据不会撒谎,综合分析的结果可以大大减少评审过程中造价工程师难以避免的主观干扰,有效化解质量控制这个痛点和难点,”市评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与市评审协会及造价咨询行业领先机构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各类历史项目及海量数据进行清洗,完成项目建设内容层级梳理和指标构建,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可有效控制设计限额和建设标准,更好兼顾建设项目投资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服务项目科学决策的能力大大提升。”
据悉,市评审中心2020年审结项目149项次,审结送审总投资1777.85亿元,审定金额1632.47亿元,审减金额145.38亿元。靓丽的成绩背后,是大量咨询和造价工程师夜以继日的奋战。有了这个平台助力,工程师们的评审工作将更加高效。上述负责人举例说,去年初新冠疫情胶着时,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需要快速决策是否启动一项公共卫生临时应急病房建设工程,投资概算成为兼顾社会效益与建设成本的关键考量,市评审中心全体动员“连轴转”,用45小时顺利完成该项工程的概算评审。“如果当时能用上这个系统,通过大数据即可比对合理的价格区间,我们不仅可能给出相对准确的投资估算,在时效上也能更及时地为项目决策提供参考。”
据中心负责人介绍,通过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平台已形成了造价指标10万余条、材价数据50万余条,将有效推动项目方案设计、造价编制、评审批复的各方主体标准趋同,实现“标尺前移”“一尺到底”,从而有效引导投资控制,推动行政审批效率提升。“国家已启动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试点,随着住建部门逐步取消定额指引,未来我们积累的大量数据指标在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中的参考作用将更加明显。”
整合四个功能
未来有望拓展到区(市)县
除了提供造价指标和材料价格参考,该平台系统还推动评审流程再造,实现项目评审“远程预约”“短信告知”“仅跑一次”“一键受理”。记者了解到,正式上线的项目评审大数据综合业务平台与两个端口链接,即一个官网,可提供远程预约、政策法规、工作动态等“一站式”服务;一个官微,可提供掌上动态跟踪、指标查询、决策参考等功能。
“建设单位不用去窗口等着递件审查了,网上报件后1个工作日我们就可以完成初步审核,”上述负责人表示,过去建设单位首先需要去政务中心窗口进行形式要件审查,通过后再报给市评审中心进行技术审查。系统上线后,不用往返跑窗口,加快了审核时效。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显示,项目评审预约系统可提升服务效率40%以上,进而有效缩减立项前期工作时间;项目评审全过程管理系统也全面规范评审流程、全面压实节点责任、全面提升服务质效。
市评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平台将为政府部门、项目业主、设计单位、编制机构、评审机构提供合理参考。下一步,市发改委还将有序推动平台功能模块数据开放共享,引导区(市)县建设融入“全域成都”智慧评审大数据平台,并依托同城化工作机制,分析周边城市政府投资项目造价指数趋势,探索构建“覆盖全域、辐射西南、共融共享”的重大项目投资数据资源体系。
红星新闻记者钟茜妮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