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加强整治变相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
教育是民生之基。不久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各地大力推进校外培训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培训机构打着“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旗号逃避监管,违规开展业务。这类现象,值得关注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变异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很多是换汤不换药的“超纲抢跑”,不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双减”工作成效。前不久,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准入门槛、行为“红线”。接连出台、务实有力的举措,进一步强化了治理、完善了制度,压缩了变相违规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生存空间,有利于推动“双减”政策更好落地见效。
除了严管,也要疏导。据报道,在查处违规行为时,有的家长正是违规培训的组织者,甚至为培训机构“打掩护”。究其原因,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下,无论家长还是学生,都有提高分数、名次的现实需求。如果孩子在学校就能做到“吃饱吃好”,就没有必要向外寻求“加餐”。正因此,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