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天,他们敲响独居老人的门

时间 • 2025-11-09 07:33:20
志愿
老人
独居
社区

2024年第一天,家住成都生物研究所小区的李婆婆正在打扫卫生,突然听到了敲门声。打开门是一张熟悉的面孔——社区的志愿者又来“串门”了。李婆婆独居多年,已经年过古稀,如今,志愿者成了她家的常客。“阿姨,新年快乐!您最近身体咋样?在煮午饭了吗?”锦江区锦阳社区志愿者李雪问候道。对于独居、残障老人等群体,社区志愿者会以一月几次的频率“常上门看看”,陪老人说说话,带去生活用品,检查线路安全等,为他们送去亲人般的温暖。特别的是,由于生研所小区属于单位宿舍,里面的许多住户都曾在一起工作。前来陪伴独居老人的志愿者中,不少是他们的“老战友”“老同事”,即使自己也是六七十岁的年纪,他们仍不断输出着温暖,将当年友情一直延续。

▲锦阳社区志愿者上门探望独居老人

这个志愿者团队平均年龄62岁

或许因为自己也是老人,71岁的志愿者谢麒麟知道,“老人最不愿意麻烦别人”。因此,要照顾好小区的独居老人,一定要自己勤上门发现问题。

电器隐患、燃气安全、无障碍设施等,都是每次“串门”拜访的重点。遇到换水龙头等问题,工人出身的谢麒麟一会儿就弄好了。

谢麒麟所在的团队约有十余位志愿者,平均年龄62岁,退休后还想继续发挥余热。小区的老人们都喜欢出来散步,坐在一起摆龙门阵,因此这些银发志愿者会特别留心听独居老人们的聊天。“他们往往不会主动提自己的身体问题,只在聊天时摆一下。”谢麒麟说,因此,“花园里的龙门阵”是重要的线索来源。谁有个头疼脑热,谁昨晚滑了一跤,志愿者们“无意间”就知道了。

独居老人的心理支持,也是帮扶的重点。孤单得久了,有的老人更封闭自己,只愿意跟熟人讲话。志愿者便会和他们坐在一起晒太阳,一边慢慢回忆往事,无论是工作上的乐趣,还是共同生活的地方。

聊着聊着,志愿者们会觉得,彼此都很相似,“我也会像他们这样变老的。”自己今天做的事情,也是为了自己的明天。

有老人以前是部门领导、科研人员、车队司机,大家开玩笑说“退下来都是小兵”,也都是老朋友。“我跟大家在一起40多年了,彼此知根知底。”谢麒麟说。

在低龄长者服务高龄长者的基础上,熟人的带动能够让独居老人更积极参与社区,重构社区特殊长者的社会支持网络。

独居老人们需要换燃气、紧急送医等,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志愿者,因为觉得亲近。

有一次,谢麒麟看到一位因青光眼致盲的婆婆要上楼,赶紧上去扶着她。没走两步,婆婆突然开口问:“你就是小谢吧?”这些时刻,他会有点感动。

▲志愿者上门探望老人

妈妈热衷于做志愿者10岁女儿也被带动

越来越多的年轻血液,正加入服务独居老人的队伍中来,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一抹亮色。

志愿者陈艳辉在1月1日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去拜访了锦阳社区的11户老人,并为95岁以上的老者带去了慰问品。

“我们社区的退休老职工很多,他们都是曾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我也很钦佩他们。”陈艳辉说,能够力所能及地为老人们做一些事情,自己觉得很踏实。踏入老人们的家中时,他们会像对待亲人一样接待自己,请喝开水、吃水果,她更感觉心里暖暖的,老人们也给了自己很多力量。

更让陈艳辉高兴的是,她带动了更多身边人参与公益。当她穿着红马甲去参加活动时,常常会遇到邻居、熟人问,“你们这边还缺不缺人哦?”一有机会,他们会纷纷报名参加。

▲嘘寒问暖,

当时她只有10岁的女儿,也主动提出要一起去探望“独居的爷爷奶奶”,至今已经坚持一年。“女儿每次都很有激情,因为觉得做了一件很好的事。”陈艳辉说,在社区组织的环保、文体等公益活动中,女儿也成为了积极分子。

通过调动居民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人们的主体意识也在慢慢生长,更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同时,让社区治理更有温度、更有效率、更可持续。

“听到敲门声,我觉得我没有被遗忘,心里很感激大家。”不少老人都曾这样说。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张芷旖图据锦阳社区

编辑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