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任务气象指挥员:发射窗口仅两分钟,需短时间判断识别发射区上空气象条件
▲火箭发射
5月29日,伴随着一声轰鸣,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精确入轨,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看到这一消息后,天舟二号任务气象系统指挥员唐安志如释重负,说道:“‘窄’窗口发射,天舟二号入轨精度如此之高,希望它早日完成使命,不负众望!”
虽是首次担任系统指挥员,唐安志却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自2008年发射场建设立项以来,唐安志作为首批文昌发射场建设开拓者,先后参与了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首飞,在天问一号、核心舱等重要发射任务中担任气象地面观测岗位负责人,组织故障排查50余起,圆满完成20余次航天发射任务。但他坦言,此次国字号发射任务意义重大,容不得任何闪失。
“天舟二号发射任务可以说是我们国家今年最重要的发射任务之一,它不仅是核心舱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还是后续载人航天发射任务的基本支撑,我们即使付出百倍努力,都要把这个任务完成好。”唐安志如是说。
据悉,天舟二号进入轨道后将与核心舱实现交会对接,且发射窗口仅为两分钟,如果不能按时发射,将会影响到后续任务实施。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下,“窄窗口”发射是此次任务的最大亮点,也是难点所在。
▲气象系统指挥员唐安志检查仪器仪表状态
为天舟“窄窗口”按时发射
他对自己的要求更高
唐安志所在的气象团队是保障火箭发射的环节之一,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发射区上空气象条件进行预判和识别。
据了解,发射前高空风大小会直接影响火箭点火时间,电场强度会直接干扰火箭电子设备,空气湿度过饱和也会直接影响火箭飞行初速度,诸如出现这些情况不能有效判别或漏项,将会导致整个发射任务失利。
相比于其他发射任务,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除了任务本身的极高难度之外,它“细而长”的特殊箭体构造,也是影响气象判读的关键因素之一。
▲天舟二号正在进行吊装测试
为尽可能降低影响,据唐安志介绍,在此次任务中,气象系统提前组织谋划,针对火箭箭体、大气环境变化规律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为确保数据容错率低,他们采用和以往大不相同的保障模式。例如多次增加探测频次,进一步细化数据收集的种类等等……为最大程度减少人为误差,在数据判读方面,他们实施“双岗双检查”、负责人和指挥员联合把关等核查制度,目的在于保证火箭临近发射窗口时,对地面航天器和上方气象要素做到可知可控。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有效,我们必须提前想清动作、严格按照规程、精细展开操作,就在此次天舟任务中,我们完成了火箭‘窄窗口’发射,感到非常自豪!"唐安志说道。
为确保气象数据链路完整
他带领团队完善备份机制
为了确保火箭发射成功、万无一失,唐安志和团队成员经历了数不清的演练、做了充分准备。
据唐安志介绍,针对此次任务,他们为确保数据链路完整,在数据采集环节同时运行两套采集设备。这样既能保证数据的连续和完整,还可以对两套数据进行比对判读,为节点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按上“双保险”。
此外,从备份切换到故障处置,唐安志带领团队争分夺秒,迅速定位,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二次确认,确保任务过程和结果双圆满。
▲唐安志为新上岗人员答疑解惑
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唐安志集思广益、举一反三,针对识别的问题,逐一梳理,既对系统安全知识手册和操作规范进行了优化,也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和应急处置中,成为了大家相互提醒、规范操作、有序处置的好习惯。
据唐安志介绍,天舟任务新上岗人员比例大,做好前期培训很关键。
作为支委一员,唐安志主动帮助新上岗人员缩小能力差距。为更好地确保预期学习效率和培训效果,在支委一班人的集中研究下,他们根据岗位需要,精准划分人员架构,并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采用“理论+实践”、“小课+大课”、“自学+授课”等多种形式展开培训。
▲唐安志正在指导岗位操作
在培训过程中,唐安志按照“以老带新”、“一对一帮带”等培训模式帮带新人。途中,唐安志以操作规程为基准,充分利用个人工作经验,对难点盲点反复推敲,在讲清学习要点的同时,还不忘给新人树立安全质量理念。
此外,唐安志也会通过旁听和课后了解,及时收集大家共性的学习反馈意见,并利用任务间隙统一答疑解惑。
“本次任条中,新上岗人员全程跟岗学习,参与排故,业务能力已基本形成。”唐安志说道。
希望还会有更多的“国”字号发射任务
希望让子女投身航天事业
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小行星探测工程接连喜讯不断,我国航天事业脚步正在越走越远。对此,唐安志充满期待。他表示,中国航天的蓬勃发展不仅可以极大提升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更对我国航天高科技领域实破和后续航天计划制定具有重大意义。
来到发射场18年,唐安志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当被问及是否愿意让子女投身航天事业时,唐安志斩钉截铁,连连肯定。
▲天舟二号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文昌航天发射场作为后续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的新母港,后续还将承担更多的航天发射任务。
“希望发射场今后还能承担更多发射任务,作为一名航天人,不论之前经历了有多丰富,我们还是会以首战的态度来迎接每一次大考。”唐安志如是说。
唐安志表示,未来我国探索宇宙的脚步将会越走越远,建设航天强国的梦想也会越来越近。载人登月、行星探测等诸多“大戏”相继而来,自己和团队会马不停蹄地总结好此次天舟任务的发射经验,做好传优改进工作,全力以赴准备后续任务。
通讯员唐阳、魏后福、都鑫鑫、罗兆年红星新闻记者张炎良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