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势而上!论坛大咖:看好成都!
3月7日~8日,红星新闻、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四大城市群主流媒体强强联手,共同推出全国“两会”特别策划——“‘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线上论坛,集聚智慧之火花,为城市群未来发展之路,贡献亮与光。20位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集结“云端”,共话时代机遇。
一场关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观点交锋,从论坛现场延展至全网,掀起热议之潮。
一场主论坛、四场分论坛,金句频频,干货满满。在纵论发展机遇之时,与会嘉宾也解析了成都在“十四五”新格局下的新机遇。
魏建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
新发展起来的成渝双城经济圈,探索出了适合我国更多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西南两大中心城市,一个是成都,另一个是重庆,发展得很快,形成了“双黄蛋”的特色发展模式,不仅能抵抗外部的经济风险,在内部的创新上也有所相互借鉴和相互补充。
王一鸣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新发展格局下的内陆地区的城市群,应该更有条件发展成为“双循环”的枢纽。无论是国内货物的交换,还是面向国际市场的货物进出口,都能在这些城市群集散交汇,这将为内陆地区城市群增强“双循环”的功能创造有利条件。
李晓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绿色低碳的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必须改变,从高消耗、高排放、高成本的土地财政、房地产依赖模式,转向节约集约的绿色低碳模式。公园城市对城市发展模式最重要的变化,是将过去在城市里建公园的方式,转变为把城市建在公园里。
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
“场景之父”、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新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团队领军人
中国现在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场景,在成都可见一斑。成都有很多部门致力于场景营造实践,将场景营造作为城市整体优化的一种策略。其它城市也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类似的部门。在“点亮”新场景方面,成都现在可谓是全球领跑者。
大松敦
日本日建设计社长、日本一级建筑师
成都是一座非常具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城市,特别是在市中心还保留着非常多的文化要素,比如一些比较小、但极具历史感的空间和街坊。今后成都在新的轨道线、新的车站建设的同时,如果能够把两者真正结合起来,打造成“站城人一体化”的空间,我认为今后这类空间的魅力不输于东京的TOD项目,甚至还会超越东京的TOD项目。成都具有这样的潜力。
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科技创新给中西部地区带来机遇,比如武汉、成都、西安等地有良好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研发能力,需要承载起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
中国基本会形成三个层次的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代表了中国第一梯队的城市群,未来应当成为能够代表中国与发达国家城市群进行竞争的城市群。而在中国西部,成都与重庆形成的双城经济圈已经明确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
司徒文聪
盈展数字商娱主席
中国有一些重要城市,比如说成都、深圳、杭州,更有机会成为中国下一个年轻潮流的聚集地。从人口流动看,这些城市的消费力在中国是较为领先的,比如,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外来人口导入量、互联网企业聚集度等等,而年轻消费力的领先力是打造潮流消费场景的重要基础。
倪鹏飞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
通过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长期跟踪观察发现: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合肥等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竞争力提升快速,意味正在迅速崛起。
杨继瑞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西南财大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以成都和重庆为核心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具备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资源禀赋、内陆开放高地、广袤市场、制造业厚重基础等比较优势,完全可能在未来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可以承接一部分东部的产业转移,将过去外循环的产业链、供应链落地到西部,为内循环做增量,还可以依托“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对外通道,承载中国经济外循环的重任。这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不可替代。
周子书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社会设计方向教研室主任
城市之美不仅在于大的空间,大的风景,还在于小而美的细节空间。成都曹家巷的地瓜社区里,有精致的红砖墙。每片红砖,都是社区居民的一个“日记本”,记录他们当下的喜怒哀乐。红砖墙既记录着当地历史,又记录着当下的故事。
红星新闻记者钟茜妮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