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院士行为负面清单”早该来了

时间 • 2025-11-11 13:10:26
退出
行为
制度
工程
中国

科学成就再高终归还是人,是人就可能犯错误,确保院士队伍的纯洁性也就不能仅靠个人的道德自律,而必须加强制度制约。

“我们要制定院士行为负面清单,对违反学术道德、违规违纪的现象零容忍,实施停止一定期限内提名权和评审权等处理措施。从严完善院士退出制度,清除影响院士队伍建设的消极因素。”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作了上述表态。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在会上发言。图据中新网

早在2014年,全国两院院士大会召开,对《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章程》进行了修订,后者在原来“撤销院士称号”的基础上,增加了“院士劝退”制度,即当院士个人行为严重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严重不端、严重损害院士群体和学部声誉,劝其放弃院士称号。虽然上次院士章程对于院士退出退休机制做出了原则上的调整,但是实施细节尚不够明确。

此次,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表示制定院士行为负面清单,从严完善院士退出制度,释放了敢于直面问题,正视不足,进一步推动院士制度改革的信号。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院士的头衔意味着一种终身荣誉,更是国家名器。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前不久去世的两位院士,袁隆平和吴孟超,都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怀念,即是例证。

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现实中,一些院士在获得荣誉之后,或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或在思想上、观念上出现动摇,沦为权力和资本的附庸。有的院士社会兼职过多,参加各种与本学术领域无关的活动,不合理站台、撑门面等现象也时有发生;有的院士在两个单位或多个单位受聘取酬,饱受社会诟病的“跑院士”现象屡禁不止;还有极个别院士存在违反学术道德、违规违纪的现象……这些负面行为不仅辜负了社会的信任,也损害了院士群体的声誉和形象。

进一步推动院士制度改革,不仅要严把院士增选入口关,从拓宽院士候选人推荐渠道,强化提名责任,向长期扎根一线潜心做学问的专家倾斜等方面提升院士队伍质量,更要进一步优化、健全院士管理机制,其中也自然包括从严落实院士退出机制。

“要勇于承认我们是人不是神。”的确,从严完善院士退出制度,就是建立在勇于直面问题的基础之上。科学成就再高终归还是人,是人就可能犯错误,确保院士队伍的纯洁性也就不能仅靠个人的道德自律,而必须加强制度制约。制定院士行为负面清单,从严完善院士退出制度,为院士群体划出行为规范的红线,强化制度制约、从严管理,实际上也对院士群体的保护。

我们期待的是,通过健全“严进严出”院士增选和退出机制,强化院士管理,更好解决院士制度中存在的历史性、机制性问题,让院士在享受终身荣誉的同时,也能更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杨三喜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